中医的五行生克是什么?

八字注解 阅读:295 2021-02-09 12:36:46 评论:0

  大家都知道五行是与我们的五脏六腑相对应的,而在中医上,我们也是很经经常会看听到五行相生克这个词。那么,五行是怎么运用到中医中去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的五行生克是什么?

中医的五行生克是什么?

 

  中医五行观点

  五行对应五脏和五时,决定着病理特征和发病的时间,简单讲: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时春夏长夏秋冬

  五行代表着五脏的属性,同时五时揭示了五脏常发病的季节,长夏是指夏季和秋季之间的季节。五行相克作为五行学说中重要的部分,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救治了无数病痛。

  简单的讲,五行相克的学说说明了疾病传变的规律,预测了疾病的预后。

  五行相克简诉

  相乘传变

  简单的说就是相克属性的脏腑,一个有病可以传到另一个去。

  肝(旺)-----------脾

  叫“肝旺乘脾”就是说肝脏的肝气旺盛必然乘到脾,因为肝是木,脾是土,木克土,所以中医中有着名理论或者叫判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看到肝病必然会传到脾土。

  旺就是旺盛,虚就是不足。

  肝-----------脾(虚)

  “脾虚肝乘”同理解释。

  相侮传变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脏腑有病,能够克它的脏腑不但不能克它的病,还可以影响到自己。

  肺------------肝(旺)

  金克木,肝是木,肺是金,肝旺,肺不但不能阻止和克制,肺还受到牵制。所以“肝旺侮肺”

  肺(虚)-----------肝

  “肺虚肝侮”也是同理。

 

中医五行

中医五行

 

  中医五行概述

  五行相克一个脏腑相乘必然侮,乘和侮是同时发生的。所以五行相克指导着疾病的判断,五行相克时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分清主次”比如上面讲的相侮原理中的“肝旺侮肺”就必须抑制肝的阳气过多,同时扶持肺的肺气。

  “抑木扶土”“培土治水”“佐金平木”“泄南(火)补北(水)”都是中医应用相克原理之病的治法。

  以金为例,火克金,故火为“金”的“克我",即金(我)被火所克制;金克木,故就“金”而言,木为“我克”,即金(我)可克制木。反映于人体,则五脏配属五行的相克关系是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各脏器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前面虽分别介绍了五行相生、相克,实际上,五行生克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生命活动中常是相生中有相克,相克中有相生,二者相反但又相成,人体通过这些生、克调整,使每一脏的功能不亢不衰而达到阴阳平衡、协调统一的健康状态。

  总结:五行生克是五行学说的一种观点。五行学说认为宇宙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最基本物质构成的,宇宙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不同属性的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声明

1.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2.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3.本站整理的文章若有侵权,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