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节的来历和习俗、下元节要怎么过

八字注解 阅读:490 2021-04-04 11:55:51 评论:0
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下元节,都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分别有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上元节时人们会赏花灯,中原节时人们会祭祀等习俗,那么下元节人们对它的了解就很少了。那么下元节时会有什么习俗呢?下元节又是有着什么由来呢?接下来就让小编我带你去了解下元节的习俗及由来吧。 一、下元节的来历
农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节”。此时,正值农村收获季节,武进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又,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原来道教谓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旗上写着“天地水府”、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降福”等字样;晚上,杆顶挂三盏天灯,做团子需三官。民国以后,此俗渐废,惟民间将祭亡、烧库等仪式提前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时举行。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 “中元节”“下元节”。
二、下元节的习俗
1、焚“金银包”等祭拜祖先亡灵的活动:民间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正面写“谨言冥宝一封、彩衣一身上献某某受纳”,下书“子孙某某百拜”,背面写“某年、某月、某日谨封”,俗称“金银包”,叩拜后焚化。除此以外,还有其它常见的祭拜祖先活动。
2、道教专门场所的有关活动:这一天,道观做道场,为民众解厄除困,民众前往道观观祭,并在道观中拜祭下元水官和祖先。
3、祭禹:水官大帝禹的诞辰日,各地禹庙等大禹纪念场所常有祭祀活动。
4、做糍粑等食俗:这一天,人们在家中做糍粑并赠送亲友,蒸麻腐包子等。
5、家中拜祭下元水官:每逢下元节来临,水官下降凡间巡查人间善恶,为人们解除灾难。家家户户张灯三夜,在正厅上挂著一对提灯,并在灯下供奉鱼肉水果等。
6、“水色”等户外活动:水,和“水官”有关,色,色彩丰富。一般是扎彩船,在河中巡游。水色由此得名。 三、大家都怎么过下元节呢
下元节曾经有丰富的民俗活动,首先是焚“金银包”,这是祭拜先祖亡灵的习俗,过去南京民间喜欢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正面写“谨言冥宝一封、彩衣一身上献某某受纳”,下书“子孙某某百拜”,背面写“某年、某月、某日谨封”,俗称“金银包”,叩拜后焚化。
第二就是其它常见的祭拜祖先的活动,如道教专门场所的有关宗教活动等,这一天,道观做道场,为民众解厄除困,民众前往道观观祭,并在道观中拜祭下元水官和祖先。
第三就是祭大禹,水官大帝禹的诞辰日就是农历十月十五,所以这一天的各城隍庙里都有祭祀活动。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城隍神是城市的保护神,城是城池的意思,隍是干涸和没有水的护城壕,大禹治水安民,南京人喜欢把大禹与城隍合在一起来祭祀,所以在这一天里逛城隍、祭大禹就成为人们必做的功课。
第四就是老百姓在家里做糍粑吃糍粑的食俗,这一天,人们在家中做糍粑并赠送亲友,蒸麻腐包子等。每逢下元节来临,水官下降到凡间,巡查人间善恶,为人们解除灾难。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张灯三夜,拜祭下元水官,在自家正厅山墙两边要挂上一对提灯,并在灯下供奉鱼肉水果等,下元之夜,人们喜欢焚香、祭酒,以纪念祖先和逝去的亲人。
第五就是人们要在这一天举行一些与“水色”有关的户外活动,水,和“水官”有关,色,指色彩丰富。一般是扎彩船,在河中巡游。水色由此得名。人们皆穿深衣常服,于月夜时乘彩船在秦淮河之上巡游,并可以在船上摆放一些祭品,置备乐器,悬挂灯笼,纪念祖先、祭下元水官、祈祷祝福等活动,并可以在船上分食下元节的特色食品。      虽然下元节是只是一个民间的传统节日,并且现在很多人现在都不过下元节了,下元节也慢慢的被人遗忘了。但是我认为无论是什么节日,对于传统文化的习俗,我们都要遵循继承。即使我们不奉行这种活动,但还是要心生敬意,这不仅是一种素质的体现,也是对文化的尊崇。  
声明

1.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2.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3.本站整理的文章若有侵权,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