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目的和意义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就快到了,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天是有着不一样的意义的没哈哎呦这一些风俗习惯,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关于端午节的目的和意义,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的相关内容。
端午节的目的和意义1
每年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人们都以为是纪念屈原,其实纪念屈原只是刚巧屈原在端午节这个特殊日子里投江自尽,后不晓其理的人们就以为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其实,端午节有远比这个更深远、重要的意义
远古文明未开之时,人们并不知天地变化、四季更迭、万物相应的究竟,却发现太阳的运行变化是所有天地变化之源,于是开始观察太阳的变化,其中一种观察认知太阳变化规律的方法就是通过“立杆测影”观察太阳及太阳光影与立杆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状态来间接了解太阳及天地变化的规律,通过长期的观察、测量与记录,总结出来了基于太阳运行变化并对应天地万物以及气象变化状态的“二十四节气”,而对于农耕文明来说了解掌握天地、气候变化的规律是无比至关重要的!
在我们日常生活用语之中,其实有很多反应这个场景的日常用语,比如“上午、中午、下午”、“正午”、“日上三竿”、“午时、午时三刻”等,这就是依据太阳的运行变化的位置来描述日常时间的方法和语言,
一日分三段,日行位相较于“午、杵、杆”即“立杆测影”的“杆”,呈现出上午、中午、下午的三种状态
端午,即为太阳一年当中,正午、中午之时,端正于“午、杵、杆”之上的状态,
立杆测影,日影最短,故名之“端午”,
端午、端午就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气“夏至”前后太阳呈现出来的状态的描述,是古人对夏至这个节气的庆祝!
如果真的是纪念屈原的,那么这个节日的名字就不应该叫作“端午节”,而应该叫作“屈原节、屈公节或屈原祭”了!
中国的传统节日,本质上都是敬天地、日月、祖先的,如,“冬至、祭天、吃饺子”“夏至端午、吃粽子”“八月十五中秋节、月亮的日子”“清明节、礼拜祖先的日子”“牛郎织女七夕节、歌颂爱情亲情的”,并没有那一个节日是专门为纪念那一个人而设立的,具有丰功伟绩、为国家民族做出巨大杰出贡献的人,一般都会设置专门的祭日,如“黄帝祭”!
所以,“端午节”,并不是专门为纪念屈原所设置的节日,只是恰巧屈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投江自尽罢了!
在夏至太阳出升的时间最早,落山的时间最晚,白天时间最长夜晚时间短,太阳出升于东北方向、落山于西北方向。
由于夏至后北半球的太阳日照时间长、日照角度高,所接受、吸收、积累的太阳辐射能量就比较大,所以,夏至之后气温会逐渐升高,并在夏至之后第三个“庚日”,进入一年当中最热的阶段“三伏天”,所以,夏至即“端午”对天地万物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具有巨大、重要的意义,所以,人们才会纪念这个日子!
那为什么,每年端午节的日子并不是固定的,并和夏至这个日子重叠的哪!
其实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年端午节的日子会出现在“夏至”的前后。
夏至前后,五月初五夏至,为太阳历,五月初五,月为月亮历,中国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就是将以太阳的运行变化状态为参照的“日历”和以月亮运行变化状态为参照的“月亮历”,两者结合起来的产物,而日月相较有差不齐,故以增加闰月为校正,而端午节是以“五月初五”“月亮历”来设定的,故每年端午之日,往复出现于夏至前后!所以,随着时间的久远,有些人渐渐的就不太清楚产生“端午节”的真正原因了!
中华民族远古的先祖们,通过长期对太阳运行变化规律的观察、测量、记录,不但建立形成了对开启农耕文明至关重要的天文历法,更是伟大智慧而巧妙的将在观察太阳运行变化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各种动态变化现象和状态作为作为汉字的原形和字形表意参照,开创性的创造出了高度系统化的创造文字的方法,即遗失了两千多年之后,首次重新被破译、发现、整理出来的“汉字太阳光影干支圭表成字表意系统及原理”。
如果你想真正认识汉字“知其源、晓其意、明其理”,想真正了解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原由,就一定要系统的学习了解“汉字太阳光影干支圭表成字表意系统及原理”,知晓中华民族远古先祖们是如何在探索认知太阳的过程中创造出伟大的中国汉字的!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通过汉字穿越时空回到远古,和古人一起探索太阳运行变化的奥秘,一起创造伟大的文字:“中国汉字”。
端午节的目的和意义2
端午节别称端杨节,午日节,五月节,郑杨节等,使中国法定的节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等文学作品传世。起源于中国古代,日期是每年农历5月5日。5月初五。端午节最初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挂艾草,挂菖蒲,喝雄黄酒,是为了避邪。等传统习惯,由于寄语广大名字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至今流传在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优秀活动。后来有赛龙舟等得到新的发展,成国际性的体育赛事。早在几千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广泛深入人心。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赐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端午节主要意义有哪些
1、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
端午节,是上古百越先民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南方百越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祀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2、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端午节杂糅了避邪、防疫等多种民俗为一体,因而后世有认为端午节是由来于古人为了“避邪防疫”而设的节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老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3、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在传统节日当中,论民俗之繁多复杂,或只有端午节能和春节可比拟,两节都有着祈福、消灾等礼俗主题,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端午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端午习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节期间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端午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端午节的目的和意义3
端午节是我们传统文化习俗里面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有着许多久远的传说,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你知道吗?
大家都知道我们端午节要吃粽子纪念,要赛龙舟比赛,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呢?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了,那就是屈原,而现在端午节由来最普遍认可的传说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相传,楚国大臣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守旧的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不断诋毁屈原,渐渐的楚王疏远了屈原,后来屈原遭谗去职,更是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拥有远大抱负,爱国爱民的屈原在流放中,因为早已看到秦国的野心和楚国的结局,却因被楚王疏远并流放,无力改变,悲愤忧郁,心痛不已,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捞救无果,荡舟江上,百姓们怕江河里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糯米团投入江中喂食鱼虾,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希望这样可以保全屈原的遗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例如屈原投江等故事传说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世构建出来的。因近代对历史考证缺乏,导致各种牵强附会的起源说法甚多,也由于某些历史人物碰巧与五月初五有关联,于是人们便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某个历史人物,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但是这些说法都是错的,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节已经存在。
端午节,其真正来源本是上古时代,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后来经过历史发展才衍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传说。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之位,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真正的来由是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也是迄今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唯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如今的端午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附录:端午节申遗成功
2005年11月24日,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申遗”之争暂时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消息传来,在中国学术界及民间再度引起轩然***。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9年10月30日,中国“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二、端午节的习俗及意义:
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主要有赛龙舟(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与菖蒲等习俗。
1、赛龙舟(划龙舟):赛龙舟(划龙舟)是端午节的标志性活动,是很多人划桨的一项比赛。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划龙舟的比赛,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赛龙舟传出国外后,深受每个国家的人民喜欢,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2、吃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在每年的四月底、五月初,人们就开始泡糯米、清洗粽叶、包粽子,以此来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3、挂艾草与菖蒲:在端午节挂艾草与菖蒲也是一种标志性习俗,端午节将艾草与菖蒲挂在门前,有招纳百福的作用。
另外,端午节还有其他的习俗,比如:贴午时符、斗草、系五色丝线、佩戴香囊、放纸鸢等等。
端午节的习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通过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活动,既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可以很好的弘扬传统文化。
以上就是关于端午节的目的和意义,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的相关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不同地方的习俗是不一样的,大家要结合看当地的标准。
1.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2.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3.本站整理的文章若有侵权,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