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春是什么意思 打春是什么时候
打春是立春的俗称,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之首,一年的开始。在立春这时有着一种民俗活动,就是打春的由来。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关于打春是什么意思,打春是什么时候的相关内容。
打春是什么意思1
春天是立春的俗称,是春回大地的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立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周朝,在这一天,皇帝亲自带领三公九清等待东郊迎接春天和祭祀。唐宋时期,有鞭打春牛、送小春牛等,说服农民春耕,祈求丰收。明清以来,有吃青菜、迎牛、洗蚕、喝春茶等,具有浓郁的传统民俗和地方风味。
“立春”季节性节气,标志着进入春天,代表着温暖、生长。“四立”它标志着四季的轮换,反映了物候、气候等许多方面的变化规律,如春、夏、秋、冬、阳光、雨、温度等变化规律。春天开始后,阳开始上升,阳光增加,白天生长,这意味着冬天已经过去,开始进入生长季节,一切都逐渐恢复,天气开始逐渐变暖。
春天开始时,春牛的大小高四英尺,长八英尺。打春牛的鞭子是红色和绿色的鞭子。这叫打春牛。目的是祈求丰收。打春牛的做法起源于皇宫。据说在这一天,为了庆祝春天的开始,皇室成员会在皇宫前打碎预先准备好的泥牛来庆祝。据说周公是历史上第一个用春土制作泥牛的人,有文献记载“春土牛是周公发制的”。
《京都风俗志》“东设芒神,西设春牛。”东边有春神的雕像,西边有春牛,祭祀春神后,“众役焚烧,所谓打春。”每个人都会打碎春牛,这意味着鞭策老牛下地种田,是的“催耕”这意味着人们会把春牛的碎片带回家。如果他们被抓住,这意味着今年家庭将有一个好收成。在古代,由于农业是国家的基础,这种祭祀在春天的开始是非常重要的。皇帝将亲自出现,并在宫殿里举行迎春神和打春牛的仪式。
打春是什么意思2
立春是24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历来作为春之始。唐宋以前,此日均称“立春”。而称为“打春”,从唐宋始,尤以宋为盛。其源是据《礼记》“出土牛”记载,以示农耕之意。立春前官衙门前用泥土制作一春牛,立春日举行用红绿鞭抽打“春牛”仪式,故称立春为“打春”。
立春日民间有吃春卷的风俗,春卷由唐宋时春饼演变而来。宋《梦粱录》:“沿街巷陌盘卖点心:馒头、炊饼…春卷…”元《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载有做法:“以胡桃仁、松仁…加碎羊肉、姜末、盐、葱调和作馅,卷入煎饼,油焯过。”这已有春卷油炸制法。明清仍称春饼。民国普遍叫春卷。
古时,立春也称“春节”,但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则从民国开始。《现汉》“打春”条:“立春(旧时府县官在立春前一天迎接用泥土做的春牛,放在衙门前,立春日用红绿鞭抽打,因此俗称立春为打春。)”
立春也俗称民间春节,标志着一年春天的开始。因为它是第一个24个节气,也就是第一个24个节气。因此,人们更注重民俗。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变化。立春节到了,也就是说万物闭藏的冬天已经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天。
立春有什么习俗
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此时的立春已经超过了农历24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功能,而是已经被当成一个节日了,因此在历史上便演化出了许多围绕立春而举办的活动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打春是什么意思3
早在先秦时期,每到隆冬时节,各级官府就有“出土牛以送寒气”的规制,这是春牛之缘起。后来人们将这个习俗确定在了立春,立春之日制作土牛送别寒冬,然后提示农民赶紧准备春耕。
关于以土制牛的原因,宋代《艺苑雌黄》中这样解释:按照五行学说,冬季属水,而土克水;土负责生养,牛负责耕地。所以用土做的牛,既起到送寒的功能,也体现劝耕的作用,一举两得。但最初只是制作土牛,以送寒和劝耕,还没有鞭打土牛的习俗。
立春之日的官方习俗“迎气”
从先秦时期开始,立春之日的官方习俗主要还是“迎气”。天子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穿着青色的衣服,到东郊迎候春天的到来。在“迎气”之后,顺便“籍田”,然后是“班春”。
“籍田”就是官方举行象征性的耕田仪式,为民众进行示范;“班春”就是颁布春令,督促民众及时耕作。用泥土塑造耕牛和耕人的形象,并进行展示。立春之时制作的土牛,也渐渐地被改称为春牛。
从宋代开始,立春习俗逐渐变成造春牛、进春牛、送春牛、鞭春牛、争春牛、***牛。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原来庄严的的迎气仪式,逐渐被世俗的鞭春习俗所替代。
对于春牛的鞭策,也是关于劝耕的行为艺术。鞭打春牛,意思是说,您已经歇息一个冬天了,该到田地里忙活了!
鞭打春牛的仪式
土牛由官府制作,鞭打土牛的仪式皇帝也要参加,民众是立春当日,皇帝是立春
前一天。各级官员以及民间也都效仿皇帝,象征性地以五色丝杖鞭打春牛,很有仪式感。
鞭打之后,老百姓会去争抢土牛碎片,觉得这样很吉利,会沾上一点好运气。直到近代,民间还有“摸摸春牛脚,赚钱赚得着”的说法。后来,民间也渐渐有了微缩的土牛,像猫一样的大小,作为民间工艺品,人们相互馈赠。
明清时期,立春鞭春牛的习俗似乎更加隆重。民众竞相围观官府举办的鞭春仪式,被称为“看春”。看春的过程中,人们往往用五谷抛打春牛。鞭春之后,大家还争抢春牛的碎片,希望以此保佑五谷丰登。
而鞭春牛的仪式流程变得更加繁琐。春牛的形象、颜色按照年份的天干地支,也有了严格的规范。立春日的迎春仪式甚至精确到了春神与春牛的相对位置,精确到了官员跪拜、叩谢、恭请春神的各种细节。
各级官府是“遵制鞭春”:一方面是礼敬春神,一方面是鞭打春牛。而民间,既打春,也拜春,相互道贺春天的来临。立春鞭打春牛,甚至打碎春牛,所以也使立春常常被人们称为“打春”。
打春牛劝农耕的意义
春季劝农,逐渐成为官方的一种“规定动作”。而且民间也有来自族长、乡贤或父兄的劝耕,言辞恳切,形式多样。劝耕,就是把诉求明确的教化以行为艺术的方式来体现,进而变成了人们乐于亲近的习俗。
以上就是关于打春是什么意思,打春是什么时候的相关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关于节气的内容,大家可以多做一些了解。
1.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2.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3.本站整理的文章若有侵权,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